1969年,因离婚事件,王近山被开除党籍,军衔也从中将降至大校。这位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依然心系军队,难以割舍对部队的深厚感情。在他的内心深处,军队始终是他最亲近的“家”。于是,他怀着真挚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信,信中写道:“毛主席,我希望能回到部队继续工作,部队才是我的归属。我愿意将余生奉献给军队,恳请主席批准。”这封信表达了他希望重新为军队贡献自己力量的强烈愿望。
1970年,经过漫长的等待,王近山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军队。在他临终时,仍然把军人职责和使命放在心头。尽管他早已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他依旧低声嘶哑地对下属说:“敌人上来了,顶住他们……”这份对战斗的执着与忠诚,始终没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消失。
展开剩余78%1964年,王近山与原配妻子因矛盾离婚。当时党和中央对开国将军的离婚问题持非常严格的态度,这一事件对党和军队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王近山的前妻为挽回丈夫的名誉,及时将情况报告给中央。这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并指示刘少奇亲自处理此事。刘少奇对此问题非常重视,亲自介入调查。
王近山面临的困境是,一旦离婚,所有问题都将变得更加复杂,中央的处理态度也将更加严厉。然而,性格刚毅的王近山毫不退缩,坚定地回应道:“中央怎么处罚我,我都会服从。”结果,这位曾经赫赫有名的将领,最终被开除党籍,军衔降为大校,并被安排到一个偏远农场工作。
王近山在军队工作了三十多年,离开部队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1969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得知王近山希望回归军队后,建议他给毛主席写信。毕竟,离婚事件已过去了五年,社会和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许世友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到了王近山,指出他为党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却被迫在农场工作,是否处罚过重。
毛主席听后沉默片刻,点了点头。当许世友提出南京军区愿意接纳王近山时,毛主席最终同意,由周总理亲自过问此事。次年,中央批准了许世友任命王近山为副参谋长的请求。然而,命运无常,王近山在南京军区任职数年后因病去世,享年63岁。
在临终前,王近山将自己唯一的儿子峰峰托付给了多年的下属郭涛,深情地嘱托道:“郭涛同志,我的时间不多了,能不能请你帮我一个忙,让峰峰去军队锻炼,军队是最适合他的地方。”当时,郭涛已经是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而峰峰是王近山的小儿子。郭涛紧握王近山的手,郑重其事地答应:“老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峰峰的。”
王近山自1930年加入红军,直到1978年去世的这48年里,除了在河南农场的五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军队里度过。对于他来说,忠诚于党和军队早已融入骨髓。尽管曾因离婚而被开除党籍,军衔降级,王近山从未对党产生怨言。在他看来,将儿子送进军队是对党和人民的最大忠诚。
他之所以将儿子托付给郭涛,不仅仅因为二人共事多年。在解放战争时期,郭涛曾是王近山的部下。当时,王近山担任中野纵队司令员,郭涛则是普通干部之一。
与战时的锋芒毕露不同,1970年回到南京军区后,王近山逐渐变得沉稳低调。他开始沉下心来阅读《回忆与思考》等军事书籍,并将这些当作日常学习的材料。尽管曾是战场上威风凛凛的虎将,王近山在工作中却变得谦虚谨慎,对待旧部下也异常尊重。曾经,肖永银是王近山的下属,但在南京军区工作后,肖永银成了王近山的直属领导。即便如此,王近山依然对他保持极高的敬意,总是向肖永银汇报重要事务。
王近山对许世友的感激之情也时常流露。郭涛曾回忆,有一次王近山陪许世友视察地形。许世友迅速爬上山顶,而王近山因腿脚不便,无法赶上。为了不拖延许世友,王近山让郭涛带着作战地图先去与许世友会合,而自己则坚毅地继续爬山。其实,王近山完全可以在车里等候,但他始终不想浪费许世友的宝贵时间。
尽管王近山的性格变得沉稳低调,他依然保持着对军队的高度要求和严苛批评。1973年,南京军区的一次演习中,王近山坚持按照实战标准组织。当他发现有干部在作战室里睡觉时,他怒斥道:“你们这是啥态度?如果真打起来,你们早就被敌人俘虏了!”还有一次,他检查军事布防图时,发现城市司令部竟然被设在城郊,立即指出这一布置存在问题。即便这项建议出自许世友,他依然坚守自己的观点,并亲自向许世友解释,最终说服了许世友采纳他的意见。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