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宽 刘希 胡潇潆 解放军报记者 陈晓杰
天阴沉沉的,淅淅沥沥下起小雨。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正在进行的飞行训练。一架架战机从某机场呼啸升空,向着预定训练空域飞去。
塔台上,根据下一架次飞机着陆时间,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刘参谋迅速指挥地面保障车辆到达预定位置。
飞机着陆后,充、填、加、挂……地面保障人员有序展开作业,为战机再次出动做好准备。
夜晚,所有飞行训练顺利完成。刘参谋面前那排此起彼伏响起的电话,终于恢复了安静。
对讲机里,驻训部队机务人员和场站后勤保障人员密集的呼叫和应答声,也逐渐减少。向最后一组场站保障人员道了一声“辛苦”后,刘参谋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下来。
这一天,对场站官兵来说,是忙碌的一天,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在此次训练中,他们为所有驻训部队提供“零伴随”保障,并圆满完成能力验证。
打仗就是打后勤。近年来,该场站战训任务逐渐增多,大批量参训单位进驻成为常态。他们在上级机关的帮带下,适应新的功能定位,向战为战、迎难而上,积极探索新的保障模式,在“零伴随”保障之路上迈出先行先试的脚步,形成一套自己的做法。
观念之变
不能算自己的小账,要算战斗力的大账
“大油车,请到3号坪1号位加油。”收到驻训部队机务人员呼叫,该场站中士张翔正准备出发时,对讲机里又响起本场机务人员熟悉的呼叫声。
作为牵引加油保障小组的负责人,张翔出发为驻训部队加油的同时,安排另外一名驾驶员前往保障本场机务人员。
“现在,保障任务是‘一盘棋’,不分‘他们’‘我们’,只有任务优先。”张翔说,“刚开始,还真不习惯。还没有实行‘零伴随’保障时,外单位来驻训,都是自己带驾驶员和保障车辆;现在,我们必须同时保障驻训部队和本场部队,任务量大大增加。”
从保障“一家”到保障“大家”,场站官兵的思想迎来一波冲击。
观念被碰撞的不仅有本场官兵。“求人不如求己”是一种普遍心理——必须“零伴随”吗?真的不能多带几个人?与驻训部队对接时,场站吴参谋也会常常遇到兄弟部队参谋“讨价还价”。
“有的部队会想方设法多带人。”对此,吴参谋表示,驻训部队自己带人来,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场站的保障压力。但是,如此一来,又退回以前“各自为战”的状态了。
与驻训部队官兵深入接触后,吴参谋学会了换位思考:“面对新的保障模式,驻训部队有担心很正常。这时候,我们场站的保障实力最具说服力。”
保障模式的重塑,首先是思维观念的重塑。“身处新的作战体系,只有重新审视战场定位,重塑能力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战场。”场站领导介绍了当时下定决心开展“零伴随”保障的初衷。
那是一场历时2年多的攻坚之战——
到兄弟部队和民航机场考察调研,取长补短;开展“一专多能”学习,大力推进能力储备;引入信息化建设成果,优化保障流程,提高保障效率;定期开展研讨,官兵就如何实现“零伴随”保障,结合工作实际谈思考认识……
行不行,嘴上说了不算,还得实际检验。从去年开始,场站领导决定,先针对少部分驻训部队实施“零伴随”保障,进行能力验证。
摸清本单位底数,探明保障缺口在哪里;对接进驻部队,明确要给他们提供什么;与上级协调,算清需要申请预置多少资源……场站飞行保障室几名参谋针对“零伴随”保障的可行性,形成一套方案。
那段时间,吴参谋脑子里全是保障方案里那些数据。“我就不信自己测算不清楚、论证不明白!”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吴参谋和战友们为了一个个细节通宵达旦地加班。
为给驻训部队提供更及时高效的保障,刚开始,场站成立18个服务保障小组,后来又增至21个。
不分时间、不分单位、不分你我,保障好驻训部队的“第一顿饭”“第一次过夜”“第一场次飞行”,成为场站全体官兵的共识。
“零伴随”保障一经试行,收到不少驻训部队的好评。场站官兵的自信也上来了:一定要让兄弟部队看看我们的保障水平!
“驻训部队带的人员和物资少了,我们的保障任务更多了,但航空兵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围绕‘零伴随’做‘加减法’,就不能算自己的小账,要算战斗力的大账。”该场站一名领导告诉记者,这场训练结束后,他们还要在更大规模的演训任务中验证场站“零伴随”保障能力,探索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完善的保障流程。
标准之变
打破“低效循环”,创新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流程
一大早,场站充气站站长吴彬就给今天出车的保障人员每人发放了一张任务操作卡。
记者看到,操作卡上,根据当日保障任务列出了详细的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以前大家还嫌持卡操作麻烦,觉得拿个保障本出车就行了。几次事例教训之后,现在持卡操作已成为习惯。”吴彬对记者说。
任务量越大、责任越大,越需要标准化。推行“零伴随”保障,场站各专业团队长期高负荷运转,对官兵的体力、精力都是考验。
“新老人员交替更迭,保障经验不足,带来一定隐患;装备设备连续运转,维护保障不及时,会导致故障率较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粗放式的保障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场站罗参谋向记者细数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错误操作、忘记流程、遗漏工作等问题,场站推行“卡片+”工作模式。他们还研发“飞行保障辅助决策系统”,将场站各专业的制度规范、各岗位的流程标准、各场景的工作内容都纳入该系统。官兵上岗前,一键输入任务场景,就可打印出一张任务操作卡。持卡操作,有效规范了保障流程。
去年,场站还成立了一个新部门—轮式装备统修维护中心。以前,驻训部队要修理车辆,都是各管各的。“零伴随”保障后,场站不仅提供车辆保障,还要承担所有型号车辆维修保障任务。轮式装备统修维护中心成立后,建立起24小时值班抢修制度,可随时解决车辆突发故障。
在重塑保障模式的道路上,有时需要做“加法”,有时则需要做“减法”。
在场站航材仓库,记者看到搬运机器人正在根据系统指令,完成航空装备器材进出仓工作。“以前,航材收发、仓库摆放、出库、登记等都需要人力完成。现在收发航材再也不用满仓库跑,只需在收发区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航材仓库保管员李海洋说。
前期,场站通过深入调研、咨询厂家,最终决定借鉴民航的有益管理办法,建立仓储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他们引入搬运机器人和电动作业车,仓库保障实现智能化。
“随着保障任务成倍增加,传统的航材收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多机种的保障需求。”场站航材股简助理介绍,“智能化仓库投入使用后,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存储效率,还可以实时查看库存使用率,控制仓储温度湿度,大幅提高了航空装备器材管理效能。”
“保障模式变了,以前那种‘飞机一响、全员进场’的方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人员力量也不允许。”场站领导介绍,“下一步,我们要深化信息化建设成果,为战斗力提升赋能增效。”
向外延伸,也要向内突破。结合工作实际,场站官兵积极自主创新,一个个小发明、小创新为简化场站保障流程、提升保障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情况提醒软件,提升了预报工作的时效性;库门制动装置改造,便于机堡库门抢修,提高了维修效率;机场道面全生命周期数据平台,实现了道面精准维护……
如今,该场站官兵自主研发的多项创新改造成果,已经投入使用。其中,2项被上级评为优秀研究成果,6项被空军推广使用,多名官兵因创新成果突出获表彰奖励。
打破“低效循环”,创新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流程,该场站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标准。
能力之变
深挖单兵潜力,锻造“一专多能”保障人才方阵
开着大巴车送飞行员进场后,二级上士杨通又坐进电源车,给战机充电。遇上人手紧缺,他还会开上油车,去给战机加油。
利用不同车型使用的“时间差”,一人开多种型号的车,随叫随到,是杨通和战友们的工作状态,也是战位要求。
面对保障任务繁重、人手紧缺的实际,该场站向内深挖单兵潜力,注重人才梯队培养。他们开展“全机型”“全弹型”“全伞型”保障骨干训练,储备了一大批适应场站“零伴随”保障的人才。
“现在,任务追着我们跑。不会,就要赶紧学;学了,就要马上用。”杨通原本是个慢性子的人,赶上场站这两年的新变化,他逼着自己快跑起来,学出一身本领。
刚入伍时,杨通干的是充电专业。后来,场站提倡“一专多能”学习,他又学会了电源、空调、油泵等专业。最近,他正在学习为战机充氧充氮。“不逼一逼自己,还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他感慨地说。
运行模式之变、战训任务之变,亟待场站官兵尽快实现能力升级。随着“零伴随”保障模式运行,场站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如今,“不会开车和做饭的车辆修理工不是优秀的保管员”,成为场站官兵中一句颇为流行的顺口溜。
巨大的连续轰鸣声中,一架架战机依次降落。机尾处,阻力伞瞬间弹出,伞花在风中绽放。早在一旁等候的保伞员追上去,将地上的伞衣、伞绳拉到跑道边缘,快速整理。
这些阻力伞会被运到哪里?记者跟着装满阻力伞的车来到伞房。伞房里,几名保伞员正将阻力伞快速折叠、装包。
“零伴随”保障后,平时不被大家关注的伞房里也悄然发生变化。保伞员胡子明回忆起几年前的场景:“以前,各单位来驻训都要自己带保伞员,各叠各的伞。那时候,整个伞房坐满了各单位的保伞员。”
现在,驻训部队所用阻力伞全都由场站官兵负责。他们要及时捡伞、后送、包伞,然后送至机务人员手中,保障各部队飞行计划顺利进行。
保障机型增多、任务频次加大后,最大的问题是保伞员人手不足。于是,场站安排经过“一专多能”培训的航材仓库保管员也加入捡伞队伍。
熟能生巧,熟也能生智。胡子明和战友们一边提高包伞速度,一边琢磨如何改进包伞手法、优化叠伞步骤。
“到我们场站驻训的同行,都觉得我们的工作量简直不可想象。”胡子明笑着介绍,经他们优化后的叠伞手法已经推广到全军。
如今,场站的工作更忙更累了,连队战士的留队意愿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呢?充气站站长吴彬告诉记者,这几年想要留队的战友越来越多,每年都要通过激烈的竞争,优中选优。
“任务越多,学到的东西也越多。忙,是为了能力的重塑、战斗力的提升,大家劲头更足了。”吴彬说。
吴彬还记得,自己多年前刚入伍时,整个场站只保障一种机型。后来,他们保障的机型增加到四五种。如今,他学得一身技能的同时,也在工作中目睹了各型战机的风采。
当战机加力冲上云霄的一瞬间,吴彬总会激动不已。想到那些战机升空背后,有自己和战友们的奋力托举,他觉得非常自豪。
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